韦德官方网址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韦德官方网址研究 > 田野工作与韦德官方网址记录煖带密“兹莫”: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土司
岁月的缱绻情深将光阴的脚步放慢,沧海桑田,时光流转,烟云散尽。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极具历史韵味与民族风情的煖带密,我们有幸来到这个宁静古朴的村庄,摸着古老的土司衙门门框,探寻煖带密的历史沿革,体会它的文化韵味,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一、煖带密土司的前世今生
煖带密兹莫为彝音汉译,“煖带密”意为水田坝子,“兹莫”意为土司。煖带密村名源于清廷册封的四川彝族土官名——煖带密土千户。煖带密岭(当地人读“冷”)氏土司源于邛部宣抚司,凉山彝族称之为斯兹兹莫。元宪宗(1253)时邛部归附,元廷置邛部安抚司,元中统五年(1265),以倮酋岭氏为邛部安抚招讨使。明代授封为邛部长官司。元、明、清岭氏土司历经变迁,势力一度有所衰微。煖带密土千户岭氏土司,住牧在今四川甘洛县田坝镇煖带密村三组,与邛部安抚司级别虽然不同,但彼此间已无隶属关系。
(图一煖带密土千户印)
据《清史稿》记载:岭氏兄弟岭安盘和岭安泰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投诚受职,加封岭安盘为邛部宣抚司宣抚使,堂弟岭安泰世守土舍世职。岭安泰之职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改为煖带密土千户,由朝廷颁给印信号纸。其世袭顺序是:始祖岭乔新之子岭安盘康熙四十三年(1704)世袭邛部宣抚司职;岭乔松子岭安泰,四十九年(1710)世袭煖带密土千户职。乾隆五年(1740)安泰殁,子岭瑞祥袭。二十年(1755)瑞祥殁,遗子神保幼,以祥瑞妻吽(当地人读“哄”)氏署理。吽氏殁,二十九年(1764)神保承袭,改名岭竣鼎。三十七年(1772)竣鼎殁,以再从弟(意为次于至亲而同祖的同辈弟弟)岭峻秀承袭。五十三年(1788)俊秀殁以嫡长子岭金玉袭。嘉庆十一年(1806)金玉殁,二子幼,以胞弟岭金贵署理。十三年(1808)金贵查办夷务不力斥革,以金玉妻阿姑署理。道光七年(1827)阿姑殁,金玉长子军吉承袭,更名岭华封。道光十三年(1833)松坪土司马林、大田土司马奇英,不满改土归流,带领彝民叛乱,清廷调集官军,并令藏族土司兵协助平叛,唯叛乱首要马林等各自逃散,煖带密土司岭华封协助朝廷生擒叛首马林并妻女家属共八口,并无一名漏网。同年,华封殁,以妻吁吽署理。道光三十年(1850)嫡子岭承恩承袭。咸丰五年(1855),清廷追叙平夷功,授煖带密土千户岭承恩兼扶邛部宣抚司印务。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石达开部过大渡河,岭承恩率部阻击杀死石达开部先锋官赖裕新,协助清军生擒石达开,因功封授土游击世职,赏二品衔。其后嫡孙岭镇荣承袭。岭镇荣殁,子岭邦正袭职,土司住牧煖带密。由于岭氏为朝廷和地方屡建功业,家势一度显赫。岭氏视“煖带密土千户”治所为祖业发祥地,最后一任土司岭邦正对地方的管治一直存续到1955年的“民主改革”结束。虽然在民国时期岭氏遭受军阀欺压和新兴黑彝阶层的侵扰,但“夷区”百姓对岭氏的治理认可度极高,心理依恋也较强,煖带密土千户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仍能掌控辖内“夷务”。
2020年煖带密村重新划分行政辖区,桥头村、基泥村、前进村三村划分进煖带密村的行政辖区范围,并将三个村分为六个村民小组,桥头村原一、二组划为煖带密村一组,桥头村原三组划为煖带密村二组,前进村划为煖带密村三组,基泥村划为煖带密村四、五、六组。
(图二煖带密村全景图)
二、三位影响深远的岭氏土司
在煖带密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土司文化的民族村寨,岭氏土司的谱系是必须要了解的。经过几天的田野调查,我们了解到三位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岭氏土司,其中两位是煖带密土司(下土司)岭承恩和岭邦正,另一位是田坝上土司岭光电。
第一位土司岭承恩(1824-1891),彝族名曲夫以日。岭承恩最先承袭了邛部宣抚司之职,后因阻击杀死石达开部先锋官赖裕新,“协防生擒”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石达开等,屡立军功,被清廷授予二品顶戴,建威将军、土游击等世袭职衔,并给予紫光阁绘像和桓勇巴图鲁的荣誉。同治年间,又继承了“河东长官司”和“河西抚夷司”之职。在晚清全国土司势力总体衰落的大势下,岭承恩一度逆流而上,势力蒸蒸日上。
(图三岭承恩紫光阁绘像)
第二位土司岭邦正(1912-1977),彝名钵什苏哈,字国忠,俗称田坝下土司。1926年世袭“五印三司”,煖带密土千户(斯兹兹莫)末代土司。1955年3月,凉山州临时军政委员会成立,在岭邦正缺席的情况下被选为副主席。1955年8月,岭邦正与另外二十五位凉山彝族头人分别到成都、重庆、武汉、杭州、上海和北京等地参观,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宴请。1956年,岭邦正当选凉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长,后又任四川省政协常委、省民委副主任、省民委参事室副主任等职,1977年病逝于成都。
(图四修复后的煖带密土司衙门)
岭光电(1913—1989),彝名牛牛慕理,俗称田坝上土司,是民国时期凉山彝族上层的杰出人物。祖籍云南昭通乌蒙土司家族,后改封斯补土千户,是煖带田坝土千户(斯补兹莫)的后裔。1936年黄埔军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恢复了自己原有的土司职务。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在其家乡倡导移风易俗,创建斯补边民小学,开办医院等。虽然岭光电不是凉山的大土司,但其名望却超过了大土司。解放后担任过四川省政协委员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协常委等职务。其著述甚丰,被后人搜集整理成《岭光电文集》(三卷本)。
(图五田坝上土司岭光电)
这三位土司对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留下的土司遗迹较多,但保存较好的却仅有煖带密土司衙门和斯补边民小学校。
(图六私立斯补边民小学校旧址)
三、历史悠久的民族建筑
煖带密土司衙门位于四川省甘洛县煖带密村三组,现存南侧石木大楼房,是末代土司岭邦正于民国时期修建的石木结构建筑,两层小楼共计十四间房,建筑面积四百多平方米,占地面积两百余平方米,一层设有两扇门,如今只开东边门,西边门暂时不对外开放。
(图七修复前的煖带密土司衙门)
土司衙门坐北向南,一层有两扇门,其门框均用条石砌成,条石上凿刻有楹联,门框条石对联“文革”时期遭破坏。目前可见西边门框上方弧形框内刻有“正庐”,意为此门进屋是土司岭邦正的正房,一般仅限岭邦正土司进出。门框楹联上从右到左原刻有“辟其疆利共赋八百里凉山隶王封”“守斯土莅斯民相岭群黎谁非赤子”。东边门框横批刻有“建威家声”,“建威家声”上方弧形框内刻有彝文,系岭氏土司的姓氏“乌木斯兹”,意为彝区内声势显赫的家族。门框楹联从右到左原刻有“奉旨出京华”“承德镇邦家”,从楹联内容上看,表明煖带密土司曾经管理凉山辽阔的地域(“八百里”),处处呈现出处于西南文化边疆的土司对中央政府的认同,彰显自己的权力源于中央政府的亲授(“奉旨出京城”),当然也体现了土司希望中央政府把自己一视同仁地当做“赤子”来看待的基本诉求。
(图八土司衙门东边门框横批“建威家声”)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外墙为条石垒砌至梁,内部二层起梁架结构为抬梁与穿斗混合组成,石墙厚度0.8米,可防重炮轰击。内部冬暖夏凉,整个土司衙门是一座天然的中央空调。煖带密土司衙门是目前凉山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衙门建筑,同时也是凉山地区由朝廷封赐彝人管理彝务,设立土司制度的历史见证。2008年,煖带密土司衙门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九土司衙门内部结构)
四、拱卫土司衙门的碉楼
除开土司衙门之外,我们还考察了位于煖带密村二组的土石结构碉楼。在凉山彝区,彝人称碉楼为“底弗”“底洛”,有土楼之意。随着彝人从原始部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区域之间、家支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多,小规模的冲突乃至战争时有发生。为了做好防御,打赢每一场仗,每一个家支都制作了各种弓箭、刀剑、火枪等武器,具有防御功能的大小碉楼也随之兴起。碉楼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修建碉楼防御敌人保障生命财产更是土司首选考虑。彝族学者阿牛史日感叹到:“彝族碉楼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与人类的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彝族传统社会的冤家械斗密不可分。”
彝家古碉楼常见的是一户两碉楼的,矗立在住房的对角。彝家古碉楼有三四层高,每层只有一间房子大小,碉楼紧挨着彝族村寨。最有实力的人家房屋四角都建有碉楼,但极为罕见。一般人家一户一楼。据煖带密老人讲,村里的碉楼极有可能是过去拱卫土司衙门的“保安亭”。碉楼的地基是用石头垒起来的,石头地基上的墙体是土坯砌成的土墙,楼顶呈“人”字形,上面盖着的是木板,称为“瓦板”,用大石压着,彝人俗称之为“土楼”。
过去村寨里绝大多数人家会在住房前后两边建碉楼,每一个碉楼的四个墙面都有瞭望孔,人们称这些瞭望孔为“碉楼的眼睛”。碉楼的楼层有着不同的防护作用,底层主要用来对付靠近墙根的敌人;二层主要对付接近碉楼的敌人;三层以上大都用于瞭望敌情。
(图十煖带密二组碉楼外墙)
进入高高的碉楼,爬上扶梯,四周光线很暗,碉楼没有住房通常所见的窗户,只有三角形或方形的瞭望孔,从里面可以看到外面的情景,但孔小得连头也伸不出去。瞭望孔的设置大有讲究,有平视的,也有俯视的,可以用枪从内部向外射击。
(碉楼方形瞭望孔)
(考察碉楼结构)
(图十一碉楼顶部)
斑斑驳驳的碉楼土墙和深邃的瞭望孔,述说着煖带密沧桑的历史......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作者:张中奎、谭婉贞、黄雯妍、周子玥、陆密、虎晓华、胡馨月、龚修宇;审核:马富英。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