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朗温泉游记》是一篇“把散文写得像温泉 一样暖和温柔又炽烈”的文字——外表氤氲、内里滚烫。作者用极绵细腻的心灵情怀和感官体验书写,把一次短暂的若朗温泉景区之行,特别是舒适而难忘的温泉浴,泡成了一场可以反复回味已久的曼妙的心灵鸡汤”。这里最大的长处不在于情节,而在“气息”:草木味、硫磺味、茶香味、夏果香味、鸡肉与松茸的山林味,最后都汇了一股淡淡的“乡愁味”。这股味道从第一句“草色还残留着绿意”开始,到最后一句“暖上很久很久”仍未散尽,像泉眼一样不停往外涌。以下从五个角度来点评。
一、结构:温泉式的“环形浸泡”
文章以车窗外的草色开篇,同时以车窗外的晚风收束,形成一个回环。中间经历了一系列情节,如“初见—近玩—品茶—吃饭—泡脚—离别”六个层次里,作者把读者放进池子里反复浸泡、加温、冷却、再加温。尤其两次写到“车未停稳”“车缓缓开出”,既交代物理移动,也暗示心理沉入与抽离的节奏,匠心藏在漫不经心里。
二、语言:五感交响的“通感修辞”
1. 嗅觉:写气味是此文最动人的部分。“没有别处常有的硫磺刺鼻气,反倒像刚刚沏好的春茶”,一句话把三种气味并置,以“春茶”作喻,既除去了硫磺的“俗”,又保留了泥土的“野”。2. 听觉:木楼板“咯吱咯吱”、水泡“叮叮咚咚”、鸡叫“湿漉漉的温柔”,拟声叠词与矛盾修辞并用,声响里带湿度。3. 触觉:写水温“像母亲的手掌”,比喻虽传统,却在前文“不烫不凉”的精确量化之后,显得格外可信。4. 视觉:阳光碎成“金斑”“金带”“碎金”,一路金色变奏,既呼应温泉的“热”,也暗示记忆的“熔点”。5. 味觉:跑山鸡“山风的清爽与阳光的温暖味道”,把味觉拆成两项气象,化俗为新。
三、细节:物性与人情交融的“双层包浆”
文中所有物象都有“使用痕迹”:木盆边缘被岁月磨亮、板凳带着阳光余温、中年人缺了颗牙、李子绿得透亮。这些“包浆”让风景不再只是被观看,而是被“过生活”的人用过的,于是风景也反哺人情——“热辣辣的真心都藏在看似温吞的举止中”。
四、人物:只给“侧影”,不抢温泉的戏
通篇没有一个完整故事,人物全是“剪影”:微笑的朋友、缺牙的大叔、热心的晓华、泡脚的老苏与杰英。作者刻意让他们退到水蒸汽后面,只留下一句两句台词,像皮影戏。像这种“淡味”,反而使泉眼成为唯一主角。
五、乡愁:由“外婆的木盆”完成情感跃迁
文章前半写“客观的山间温泉”,后半突然插入“外婆的艾叶木盆”,记忆与现实的水温瞬间合龙。这一笔把一次旅游升级为“回乡”——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回乡,而是身体被温泉水环抱的时候,心理回到“被亲人照顾的小孩”。这正是乡愁最柔软的情感定义:温度先于地点。
【结语】
这篇游记最动人的地方,是它写出了“温泉的后续”:不是泡完就走的爽利,而是离泉之后那股“把骨头泡软”的余温。它提醒我们:散文不必追赶远方,能把一次短短驻足写成一生回甘,就是好散文。若朗温泉因此从地图上的一个点,变成了读者心里的一个“温度坐标”——以后凡遇到相似的水汽、草香、茶味,我们都会想起这篇文章,想起自己身上被悄悄点燃的那点点温暖。
(友情链接:《若朗温泉游记》全文)
苏久拉铁:笔名苏铁,男,大学文化,曾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十余年后转岗行政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县委政府、市州级部门领导,四川省人才协会副秘书长等职位。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国际华文作家协会会员,国际高级诗人,中国作家文学联盟会会员,中华作家文学艺术委员会副主席;《宁古塔作家文学杂志》签约作家;《作家文学社》编委;曾任《金典文学》常务副主编。作品散见于全国部分文学选集、文学刊物和网络平台。文学平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