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但或许自新诗诞生或者在网络诗歌风靡之前,诗歌一致是贵族化的,或者说,那时候的诗歌除了流传下来的,许多很生活化很个人化的诗歌是没有得以见诸于世和流传的。新诗时期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以来,许多极其生活化个人化的诗歌才得以与我们“亲密接触”而不一定成为抽屉作品。诗歌的平民化、大众化虽然在一些追求诗歌的“纯粹性”与“高雅性”的“真诗人”眼里,难免觉得这是诗歌的“堕落”而发出诗歌已死的慨叹;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对于诗歌的走下圣坛,亲近民众而使之平民化、生活化,又何尝不是诗歌的另一种幸运?换言之,当那些深奥的、充满奥义甚至是生涩、艰涩和所谓先锋、实验的诗歌,在这样一个非诗的时代不再能够引起社会和民众的广泛兴趣而越发圈子化之后,那些包括诗歌的具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特征和自我生命生活的本质性的纯朴文字,就特别容易引起一般人的普遍喜欢和关注,更不用说是那些在此基础上载负着一定的人文思想和审美追求的诗歌了。这几年,乌青和余秀华之类的诗歌在社会和市场上的突然走红,被民众“炒”得沸沸扬扬甚至风生水起,使许多诗歌专业人士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时徒叹奈何,这不应该只让我们一味地指责中国诗歌已经“堕落”和往下走。抛开这些作品和现象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谈,这样的事实只能说明在当下这样的特殊时期,社会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需求空间,从某种意义而言,它们的存在,是一种“填补”,是文化和精神多元化的今天的一种文化需要(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文化需要而非文化消费需要)。这是从社会现实层面而与诗歌内部专业性无关的探讨。
吉乃(蒋志聪)
笔名为吉乃的蒋志聪,就是这样一个注重诗歌的文化性、生活性和质朴性的弄潮儿。可以说,在凉山这块包括诗歌的文化热土上,蒋志聪以一个文化自觉者的行为,在摄影、诗歌、韦德官方网址、气象等领域创作和发表了许多作品,并参加过多次相关活动,在网络和相关网络媒体及民族文化领域表现活跃。可以说,像蒋志聪这样的民族文化事业热心人士的存在,是社会现实的需要,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让其走向生活、走进民众,离不开这样的人。他们不仅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他们也为民族文化的推动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吉乃的诗歌,规避了当下流行的另类与所谓先锋,贴近生活现实,纯朴自然。要说吉乃诗歌的价值,它更多载负着的是民族文化精神及符号的意义,而不是诗歌本质上的诗性和诗艺意义。可以看出,他从未在诗歌里刻意追求过什么惊日月泣鬼神的语言与抒情,他所在意的是自己诗歌的生活化、是一种生活的“味道”。他以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记录生活的滴滴点点,和对文化的自我思考。他对诗歌的要求仅此而已。但这对他自己具有了绝对的意义,他对自己的诗歌也因此具有了绝对真诚而单纯的态度,他的诗歌也因此而获得了它的自然与纯洁性。
我至今从未晤面吉乃,但我从摄影,从诗歌,从网络上的活跃度,可以看出吉乃兄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我也不知道他从事诗歌写作有了多少年,但我从他的年龄和对诗歌的执着,不得不感叹他对诗歌的一片“痴情”和一往情深。都说诗歌是年轻人的专业,他作为一个参加工作多年的人,依然如此执着于诗歌创作,其根本的动力,应该是来源于他对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他的诗歌不同于当下许多自怨自艾、自悲自叹的心理闹骚式的年轻人写作,他是积极的、健康的、生活化的、文化性的,他经常写到的主题,就是民族的、文化的、家园和生活的。他总是以一个文化自觉人的身份,进行真实的自我内心抒写,但他又从不以一种说教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入笔和写作,他是以一个“自我”的个体角度和视角让胸中之意自然呈现、形成一种固定的形式——文字,使之可以保存和传播的。我感觉,在他的身上,很明显地保存着文化人的随和、善意和谦恭的精神,而没有文人的盲目自大和傲慢;在他的诗歌,很明显地流动着与之一致的人文精神、文化气脉和热爱民族、热爱家园、热爱生活的动人韵致。他和他诗歌这样的内在美质,正是当今不求诗歌的贵族化这样一个时代的需要和“恰逢其时”。换言之,他这样的诗歌,是与当下文化建设中广大民众对诗歌质朴、通俗而富于文化含量、精神的民众化而非圈子化需求相适应的。从这一层意义上而言,类似于吉乃的诗歌写作者,对于社会文化的建设和推动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我曾在一篇评论里说,彝族诗人从他们的风格特征和思想追求上大体可以分出这样三种类型:力求揉民族性于现代性中的中性诗人、传统意识较强追求民族性的族性特征明显的诗人、现代意识较强创作风格偏向于现代性的模糊了族性特征的诗人。除此以外,我还觉得,彝族诗人,还可以笼统地分出这样一些类型:关注于文化思考的文化型诗人(其中,以记者最为典型,他们阅历深,对社会和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认,因而我有把这样的诗人又称之为记者型诗人),对生命和生活有着深刻而独特体悟、已求得诗性和诗艺的专业型诗人(即人们所说的真诗人),随手涂鸦、只为自我宣泄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歌写作者,等。虽然我知道吉乃是一个气象工作者,却因为他在网络和文化领域的活跃表现,我经常误把他想象成一个类似于记者的文化工作者。而他对诗歌的执着,他对文化的热爱,他对生活的歌赞,已经和必将继续通过他的诗歌、他的摄影、他的韦德官方网址和气象学研究,传达给我们、感染我们和鼓舞我们去热爱民族、热爱文化地去生活。
台湾学者罗青曾说:“用机器眼代替肉眼来考察、再现、记录现象世界”。愿吉乃兄一以贯之以摄像机为眼,以诗歌和文字为声,攫取生活之美,攫取思想的火花,去展示、去发声!(201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