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的彝家山寨中,彝族刺绣不仅是生活的记忆,更是流淌在指尖的文化血脉。从实用的衣服、裤子到各式精巧的工艺品,彝族刺绣技艺在国家级传承人普玉珍的手中,走过了20多年的光阴。让我们走进他的工作室,聆听他与刺绣的故事,感受这项非遗技艺的坚守与新生。
普玉珍的家乡在武定县猫街镇咪三咱村,那里的女子都会刺绣,她的奶奶更是刺绣中的好手。小时候,普玉珍总是看见奶奶坐在院子里认真地绣花,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绣针带着丝线穿过紧绷的绸布,丝丝缕缕,曼妙神奇。一件件精美的衣服、腰带在奶奶的手中开出花来。
以前,能否绣出美丽的服饰,是衡量彝家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我从三岁开始跟着奶奶学习刺绣,一开始只是学习简单的针法,后来自己设计图案,自己搭配色彩,现在我已经学会了彝族刺绣的64种针法。”普玉珍说,针线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开始,手磨起了泡,绣出来的图案总是坑坑洼洼不均匀,直到手指磨出了老茧,绣品才一天天利落平整,看起来有模有样。
1982年,普玉珍在猫街镇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彝绣店,店里的彝绣产品,有些是自己绣的,有些是从村里绣娘那里收集来的。“从82年到93年,做刺绣的只有我和几个姐妹,四五年后,做刺绣可以谋生了,我开始找村子里的人,一边教她们绣一边带着她们把绣品拿出去卖。2004年,彝绣市场越来越好,却发现绣得好的人越来越少了,于是我决定扩大培训规模。”普玉珍说。
普玉珍是彝族服饰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介绍,彝族服饰包括衣服、鞋子、鞋垫等,制作很讲究,单刺绣技法就逾180种,她能熟练掌握其中的挑布绣、火把针绣、堆绣等150余种技法。“我3岁起就跟着奶奶学习刺绣,一开始只是学习简单的针法,后来自己设计图案,自己搭配色彩,到现在能熟练掌握挑布绣、十字绣、平绣等150多种技法。”普玉珍说,“在武定,我的徒弟有2000多人,其中一半多和我长期合作,她们将绣好的服饰交给我销售,价格从几十元到几万元都有,主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销往国外。”
乘着彝绣产业发展的“东风”,全县有5800多名绣娘拿起绣花针,在家门口就业。家住武定县狮山镇红土田社区的那菊芬,为方便照管孩子,选择在家门口的彝绣扶贫工厂上班。“可以一边带孩子一边在社区里做刺绣,每个月能有三千多元的收入,我很满意。”那菊芬说。
武定彝族女孩李蕊吟自小喜欢彝绣产品,后来开了自己的绣坊。“在我看来真正的时尚元素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第二届楚雄时装周上我还展示了三个主题的彝绣产品,最贵的一套衣服卖到了3万多元。”她介绍,她的彝绣作品结合时尚元素,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群体,产品远销英国、泰国、缅甸等国。
截至目前,武定县有彝绣协会1个、彝绣企业7户、彝绣经营户58户、彝绣合作社1个、彝绣文化创意产业基地1个、彝绣车间11个、绣坊42个;有绣娘5800人,其中10人为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此外还有51人为高级技师、技师、技术员及云南省级刺绣工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