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彝族民间信仰活动中,毕摩(彝族民间祭司)创造和运用剪纸艺术来表现和传扬人们对鬼魂、神灵及祖先的信仰和感情。毕摩剪纸无论在题材、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面貌。下面就笔者在家乡凉山跟随毕摩做法学习中了解的情况,对毕摩剪纸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毕摩剪纸的题材和内容
要分析毕摩剪纸的题材和内容,我们不妨从毕摩剪纸的功能谈起。彝谚曰“剪纸祭鬼神”,一语道破了毕摩剪纸的用途和目的。在彝族民间的送祖灵、送神、送鬼等仪式场合,除了性祭、酒祭、水祭、药祭等外,纸祭也是献祭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笔者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西昌、雷波和盐源诸县的调查,彝族民间的三种仪式上有剪纸祭。这些仪式是“尼木撮比“送祖灵仪式,“丝尔寄”送风湿病鬼仪式和“粗寄”送癞鬼仪式。用剪纸做祭品,其实就是将祭物用剪纸图案表现出来祭献给神鬼。相对于实物献祭来讲,纸祭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图案象征性地为神鬼提供多种祭品祭物。
毕摩剪纸的这种特殊功能决定了其题材内容乃基于人们对神鬼世界的构想。而神鬼世界在彝族人那里不过是现世人间生活的影印和翻版。因此,毕摩剪纸虽是祭品,但题材多是人们习用习见的事物。毕摩剪纸的题材包括生活生产用具,如木盔、木勺等餐具,弓箭、大刀、斧头等工具,梳子、篦子、领牌等生活用品;牲畜,如牛羊、猫狗等;自然景物,如太阳、月亮、星辰等。据笔者了解,一般在送鬼仪式上,毕摩剪纸比较草率、随意,剪成的图案比较粗糙,内容仅仅是一些生活方面的用品,以达到诓骗打发鬼神的目的。而送祖灵则不同,送祖灵中的剪纸,其内容和数量关系到祖灵在另一个世界中的用度。因而,毕摩不仅剪得认真,而且剪纸的内容丰富,数量多。除了生活生产方面的用品,还有归祖路、归祖梯、祖途中的饮水塘,甚至有太阳、月亮、星辰等等。可以说剪纸祭以独特、象征的方式为祖灵祭献出整整一个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剪纸的内容是凉山彝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如火镰,是取火用的工具尽管今天的葬人已不再用之取火,但仍然保留在剪纸祭中。擀毡篾是葬族制作披毡的重要工具,而木盔、木勺均是日常生活用具。烟荷包、领花、领牌是彝族妇女特有的装饰物。剪纸中出现的枪枝弹药则是昔日家支间冤家械斗的产物。
二、毕摩剪纸的表现方式
毕摩剪纸的工具简单,只用剪刀,不用刻刀。由于剪纸题材大都世代相传,毕摩对剪纸题材的技巧十分熟悉,剪纸时,不需用笔勾稿,也不需有粉本画稿,几剪就能剪出生动活泼的图案来。剪纸的材料全是单色纸。一般送祖灵剪纸用白纸,送风湿病鬼和送癞鬼用红、黄、绿等彩纸。剪纸的剪法有阳刻、阴刻和暗刀三种。阳刻即保留图案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如图二。阴刻即剪去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如图一。暗剪即剪成图案后不镂空。笔者的毕摩老师之一吉克伍达(西昌银厂乡人)毕摩就采用暗剪手法剪纸。如他剪的擀毡篾、木盔、太阳、月亮等全系暗剪剪法。毕摩剪纸的形式是把纸裁成一定宽度的长条形(约一米许),然后一上一下地将纸折好,在折叠好的四方形或长方形纸上可以平剪,即将纸平摆剪,如图十一,也可以对叠剪,即以纸的中心对叠线为轴心,只起半面稿,剪成摊开就是一个完整的图案,如图四。无论是平剪或是对叠剪,在图案剪成后拉开折叠起来的长条纸,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成条形的多个连续图案,如图八。纸的折叠线正是每个图案的连接部分。献祭时,就是把这些剪有各种图案的长条纸祭献给神鬼。
三、毕摩剪纸的艺术特点
毕摩剪纸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表现了毕摩的创造力,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彝族人对神鬼的信仰和情感。首先,毕摩剪纸的篇幅小,图案简单。由于剪纸表现的是祭品,剪纸图案的取材只是一件件祭祀神鬼的祭品祭物,因此在剪纸中,毕摩着重的是对单个物象的刻划,没有对场景的铺陈。不象汉族丧俗剪纸如“灵堂哭拜”、“哭丧出殡”(河北)那种对丧事场面进行描绘的大型剪纸,这种表物不表事的剪纸取材,自然具有图案简单,篇幅不大的特点。其次,毕摩剪纸的纹样雅拙粗犷。毕摩剪纸的用途不在装饰,表现的内容单纯,加之剪纸时需要上下折叠数次剪成长条形的连续图案,运剪不十分灵活,因此剪出的剪纸纹样雅拙粗犷,甚至显得较粗糙。
再次,毕摩剪纸的手法偏于写实。我们知道,汉族民间剪纸装饰性强,在剪纸手法上强调夸张和变形。彝族毕摩在剪纸中也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如太阳(图五),月亮(图六)用加强的手法突出太阳月亮的光芒,用变形的手法将太阳处理为棱、月亮处理为三角形,归祖路(图七),突出回归祖界道路的曲折。但总的来说,写实趋向明显。但这种写实并不是简单地把自然物象搬入剪纸,而是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抓住物象的特征,在不突破自然形象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取舍、概括和提炼。如性畜(图二),只取性畜的蹄,以部分代全体;羊(图十)取最有特点的羊角,也是以部分代全体;木盔(图三),巧妙地把两个木盔处理在同一个构图中;烟荷包(图一),则是取烟荷包上最常出现的花卉图案来表现。这种删繁就就简的写实手法,符合彝族人的欣赏习惯,给人们一种造型简单而传神,构图清晰而紧凑的艺术感受。
彝族毕摩剪纸犹如山野里的小草,无人关注,但仍然顽强地生长着。对这种世代相续、手传心授的造型艺术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不仅能为研究彝族民间信仰提供生动形象的资料,而且对丰富和充实民族民间艺术宝库将起积极的作用。
原载:《民族艺术研究》1994年01期;作者授权伟德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