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最早考证出“郑和故里”并非在今日的晋宁,而是在镇南(今南华县)。1910年,李根源经反复调查考证出镇南为“郑和故里”,并于1911年11月立三块“郑和故里碑”。学术界人士一般认为李根源寻访记录下来的史料严谨可靠,他从不轻信原有资料的记载或民间人士的口述,而是注重身临其境,亲临现场考察。有些地方,他一访再访,直到把事情弄清楚为止。镇南的“郑和故里”就是李根源反复调查、考证得出的结论。后来,因晋宁和代村月山马哈只墓碑的发现,袁嘉谷考证出昆阳晋宁为“郑和出生故里”,但并没有推翻李根源考证的郑和幼年4至11岁生活在镇南,在镇南被明军俘获的这段历史。南华县的郑和研究前后持续了一百多年,其研究成果终于引起学术界关注。
关键词:郑和故里;郑和研究;南华县;李根源
一、南华县“郑和研究”情况
我们南华县的“郑和研究”,如果从一百多年前李根源先生的调查考证、立三块“郑和故里碑”、改灵官桥“灵官庙”为“郑和庙”算起,应该是全国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比袁嘉谷考证出昆阳晋宁为“郑和出生地”还要早一年多。之后,写过“郑和与南华”相关诗文、至今有文字存留可查的,有晚清举人郭燮熙写的《明三保太监郑和故里碑》(见民国《镇南县志》),梅花老人郭燮熙次子郭荫超写的《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见民国《镇南县志》),杨春茂写的《郑和幼年流落镇南说》(见《云南文史丛刊》),李文臻写的《郑和为什么姓郑》(见《南华县志》1986——2002),马志坚写的《南华“郑和故里碑”及郑和姓氏辨析》(见《南华县志》1986——2002),马旷源写的《郑和故里》(见《滇边春曙》),张兆钫写的《郑和故里碑》(见《云南百年历史名碑》),杨甫旺写的《郑和幼年流落镇南考》(见《云南日报》)等等。但因这些文字,或记录于志书,或发表于内部出版物,层次低,传播范围有限。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为忌讳,故意回避。故研究郑和的专家学者并不知道李根源在镇南立三块“郑和故里碑”的原由及其经过,南华县的“郑和研究”并没有真正进入“郑和研究者”的“法眼”,就连本州文化宣传系统的一些专家学者都从未听说南华李根源亲题“郑和故里碑”之事。
其实,早在民国年间,关于“郑和故里”是在昆阳,还是在镇南,就曾引发学术界争论,当时的国民政府曾承诺:“昆阳与镇南,哪个县把郑和故里一事考证落实,可免粮赋一年。”①据南华县第一位留学日本的刘德榜侄子刘炳厚回忆,民国初年,刘炳厚在昆明读书,为“郑和故里”的争论曾问过他的老师张希鲁(当时在昆明文史馆工作),张希鲁是站在“昆阳说”一边。刘炳厚又请教其叔叔刘德榜(当时在胡若愚部任总参谋长),刘德榜说:“对郑和故里的问题,我参加讨论过,李根源的考证是有根据的。”显然是站在李根源“镇南说”一边。
第二次关于“郑和故里”在昆阳还是在镇南的争论,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晋宁县的有关领导来到我南华县,与有关部门的领导打招乎,说了些“郑和故里省里已经定在我们晋宁县了,你们南华就不要再搞了”之类的话。南华县的领导对李根源的“郑和故里碑”之事一无所知,既然是省里面定了,也就没提出异议。严格地说,这一次谈不上争论,而是为决策者的需要,把“郑和故里”拱手让给晋宁。1995年7月,首届云南郑和研究国际会议在昆明召开,征集论文时曾收到4篇涉及南华“郑和故里碑”的文章,但被会议组织者故意排除在外。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杨春茂、马志坚、李文臻、马旷源、杨甫旺等等学者在这一时期,都发表过南华是航海家郑和故里的文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关注过南华的回族教授马旷源(楚雄州政协原副主席)在《郑和故里》一文中写有如下文字:“知道南华是郑和故里并保有李根源的亲笔题字碑,已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也曾亲自踏访。但因省内刻意炒作昆阳郑和故里,时任云南大学党委书记、云南省回族研究会会长的高发元先生与我相约:暂不宣传南华,全力打造昆阳。为大局计,我沉默经年……”②现在,该是还原郑和在镇南的历史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2012年春节后,南华文联邀请一批州县作家到龙川江两岸开展“春天之旅”采风活动,走了鹦鹉山公园、逯家屯郑和故里摩崖、灵官桥等地。我们当时觉得南华的“郑和故里碑”是个大题材。时值小日本侵占我钓鱼岛,中国南海海洋权益累受侵犯,写作意义更为重大。于是开始搜集史料,梳理有关李根源“郑和故里碑”的前前后后:哪些人写过哪些文章,他们的观点是什么?证据是什么?又重新查找核实了好多前人的记述,形成我们的思考和分析,包括到大罗邑寻访郑和养父后裔。为了弄清楚梁启超考证出“郑和为楚雄人”之说,我们到处找《饮冰室合集》第六册,县图书馆没有,州图书馆也没有,听人说县一中民国年间建的藏书馆可能有,又去县一中找。仅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我们就查过三个不同版本(电子版),仔细逐句阅读,均未查到实据,只差没查页脚的注释了。最近文联主席李天永打电话给我,说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和李根源编的《滇西兵要界务图》已经从网上购买到了……我们为完成《南华是航海家郑和故里》这篇论文,耗尽精力,考证研究历时一年半时间,是十分认真严谨的,并不是人云亦云。就是梁启超这样重量级的人物、对我们论述十分有利的证据,我们都把他否定了,并专门写了一节:《梁启超论著未说郑和是楚雄人》。
二、南华县“郑和研究”活动及成果
现在,“郑和故里”是在昆阳还是在镇南,还需争论吗?不需要!明洪武四年辛亥(即1371年),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4岁时被父亲米里金马哈只送来我镇南郑姓回族家避难,11岁时被沐英在镇南俘获。昆阳是马和出生故里,镇南是郑和成长故里;郑和在昆阳不姓郑,姓马,叫马和,马和来到镇南郑姓养父家生活之后,“遂袭其姓”,改姓为郑和;郑和被掳在镇南,不在昆阳!关于郑和幼年研究,越到后期越来越清晰,结论已经清清楚楚了。我们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郑和幼年史实不详的空白。
这几年,南华的郑和研究因为有新证据不断被发现而有新的进展。2005年10月,在南京牛首山挖掘出一座明代古墓,墓穴中出土了两块保存完好的墓志,解读后得知墓主人为云南楚雄州姚安人杨庆,姚安与南华两县相邻。巧的是,此杨庆是随郑和一起七下西洋的航海家,负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后勤保障和物资供应。2010年6月,气势恢弘的洪保墓也在牛首山南麓被发现,此洪保为云南大理人,也是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去世后,他还率领船队出过一次海。郑和(镇南)、杨庆(姚安)、洪保(大理)都是元梁王统治下的酋长子女,他们被俘掳往南京及后来的成长经历如出一辙,皆为大太监大航海家,为我们研究郑和幼年生活在镇南的这段历史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旁证。南华郑和研究获开拓性突破。
《云南南华为航海家郑和故里考》《与郑和一起被掳的姚安人》等论文在南京《郑和研究》2013年第1期和2015年第4期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2013年7月11日,中国第九个航海日,郑和下西洋608周年,上海海事大学的时平教授等人千里迢迢从上海来我南华踏堪李根源的“郑和故里碑”,只可惜那天为出版《南华美丛书》,省作协主席黄尧率云南20名作家来南华采风,天永和我陪作家到五街去了,双方没有进行学术交流。黄尧主席也对我们“郑和故里”的论证大为赞赏,说论证严谨,文笔不错,就是口子收得有点紧(结论下得太硬、太死)。我省著名文史学家黄懿陆先生看了我们的文章,也大为兴奋,连夜写了长文《郑和姓氏源自南华考》,文章多处引用我们的论述,整版发表在《云南经济日报》2015年7月17日“三迤瞭望”上,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我们研究“郑和与南华”的七年多时间里,一些记述采访考证过程的文章、图片就陆续发表在《台湾新闻报》“西子湾副刊”和新浪博客上,也引起了楚雄电视台“文化大观”栏目施为民导演的关注和兴趣。于是,施导演来南华策划拍摄了三集电视纪录片《探秘郑和故里》,再现郑和4至11岁在我镇南的历史和记录下了我们考证“郑和故里”的过程。三集历史人文纪录片《探秘郑和故里》除在州县电视台播放外,还在《中国纪录片网》展播,并荣获楚雄州第四届“马樱花文艺创作奖”一等奖,在第四届全国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评析活动创新创优评选中荣获电视系列类节目二等奖。
2015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610周年,南华县举办了由省、州、县三级作家参加的“郑和与南华暨郑和故里文学采风活动”。2016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611周年,“郑和与南华”研究文集《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晓雪、钟开天、吴传玖、黄懿陆、周建业、唐天马等70多名作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一书由丹增、马旷源作序,收集了一百多年来专家学者考证论述郑和4至11岁在我镇南避难,后被沐英掳往南京的史实,其中也包括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及学术争鸣。
南华研究郑和的百年文集出版了,2.2米高的郑和铜像也在镇南古城树起来了,南华的郑和研究渐渐热闹起来。关于“郑和与南华”,还有许多研究性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州城如船”我们还要探究下去,现在我们已考证出主持建筑“州城如船”的镇南知州尹为宪来自长江中游的武汉市。除了研究郑和,我们还要研究李根源与南华的关系。因为李根源在南华立了三块“郑和故里碑”,还把灵官桥西的灵官庙改为“郑和庙”,在南华留下了一个悬案。我们已考证出明洪武年间,李根源的祖先李德是位大将,随沐英从南京来到云南,就曾镇守我镇南。李根源的祖父李殿琼、父亲李大茂曾带兵在镇南沙桥以西英武关住守过。我们还考证出李根源的第一夫人是楚雄州姚安人,叫徐葆庄,李根源其实就是我们楚雄的姑爷。
2013年,南华县的郑和研究首次进入郑和研究学者们的年度综述,这份作为两年来有关全国各地郑和研究的最新进展或总结,特意提到了我们南华县的郑和研究成果:通过对云南省南华县的三块“郑和故里碑”及相关史实进行考证,认为晋宁是郑和的出生地,而南华是郑和的第二故里。高度评价我们的研究“围绕新材料进行分析和论证,丰富了郑和下西洋及其对时代的理解”③。
2014年,我们南华县的郑和研究成果再次进入专家学者们的视野。虽然论文是同一篇论文,但综述仍将其列为成果给予肯定,只是说法又有了侧重:普显宏、李天永撰写的《南华:航海家郑和第二故里考略》分上、中、下三篇刊于《云南档案》第8、9、10期上,作者认为在郑和年幼的时候,很有可能是被其父、也就是滇阳侯米里金寄养在镇南(今南华)一个郑姓的回族家庭,成为南华郑姓回族的养子,从4岁多到11岁这段时间里生活于此。作者认为,郑和被掳的地点,是在镇南而不在昆阳,并对郑和养父后裔进行了探访④。
201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杂志《赤子》第1期下旬刊上,我们南华县两篇研究“郑和与南华”的成果再次被学术界引起关注。这本以“高端、权威、深度”为特色,以内容详实、观点新颖的杂志,证明了“郑和热”现象不仅在我们南华偶然出现,全国近年来关注和研究郑和的热度都在持续升温,成果累累⑤。
三、结语
学术争鸣,观点各异,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考证南华为郑和故里,也不外乎有赞同或提出质疑两种声音。从省内、州内反映来看,两者皆有,相比较之下在文化界获得支持和赞同的人更多一些。从论文在南京《郑和研究》《云南档案》上的公开发表和进入郑和研究年度综述来看,至少证明我们的考证和观点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了学术界专家们的支持或认可。南华文献之祖陈元编修的南华县最早第一本志书——康熙《镇南州志》是在郑和下西洋三百多年后编纂,元明时期的许多史料断代、文献奇缺,客观上的确是无从考证,给南华的郑和研究带来很大困难。但志书里记载的“州城如船”,什么桅啊棹(桨)啊,肯定与郑和有关!李根源一百多年前的考证肯定有其依据……
晋宁县是郑和出生故里,南华县是郑和成长故里,郑和4至11岁在南华托孤,11岁被沐英从南华掳往南京。南华是研究郑和最早的地方,李根源在一百多年前就在南华立了三块“郑和故里碑”,建了“郑和庙”,并将“明三保太监郑和,州人也”记录在《滇西边要界务图》一书中。郑和是云南人的骄傲,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辉煌人类!伟大的郑和精神属于中国,属于全世界。郑和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要世世代代将其发扬光大。
注释
①罗宗贤.方家说镇南是郑和第二故乡,《龙川江》[J],2012-12-25
②马旷源著.滇边春曙[M],郑和故里,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2-06-01
③彭勇,蔡亚龙.《2012~2013年郑和研究综述》,南京:《郑和研究》[J],2014-01
④彭勇,蔡亚龙.《2014年郑和研究综述》,南京:《郑和研究》[J],2015-01
⑤陈俊维,张晴晴.《2013年以来郑和研究综述》,北京:《赤子》[J],2016-01
参考文献
【1】殷卫华编.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4
【2】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饮冰室合集[M],上海:中华书局,1989-03-01
【3】南炳文,汤纲著.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4-01
【4】李天永,普显宏.云南南华为航海家郑和故里考,南京《郑和研究》[J],2013-01-28
【5】朱惠荣著.郑和故里考,银川:回族研究[J],2003-01
【6】郭荫超.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镇南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09
【7】南华县志办编,文章选录,南华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0
【8】巩珍著.《西洋番国志》[M],上海:中华书局,1961-01-01
【9】戴国斌.明代航海家杨庆初识,《楚州今古》[J],2014-03-25
【10】9、郑自海、郑宽涛编著.咸阳世家宗谱-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C],昆明:晨光出版社,2005-08-01
【11】郑鹤声等编.《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07-01
【12】昆明郑和研究会编.郑和:历史与现实——首届郑和研究国际会议集萃[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07
原载:《云南群众文化》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