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显宏|与郑和一起被掳的姚安人
作者 普显宏 2025-07-11
原出处:伟德平台

摘要:明朝与郑和一起下西洋的航海家杨庆鲜为人知。2005年在南京挖掘的一座明代古墓揭开了其身世之谜,杨庆原为云南楚雄州姚安县人,曾参加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负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后勤保障和物资供应。郑和、杨庆、洪保被明军俘获以及后来的经历如出一辙,为我们研究郑和提供了又一个旁证。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郑和;杨庆;洪保

bd1.jpg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洪武四年辛亥(即1371年),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4岁时被父亲米里金马哈只送来我镇南郑姓回族家避难,11岁时被沐英在镇南俘获。昆阳是马和出生故里,镇南是郑和成长故里;郑和在昆阳不姓郑,姓马,叫马和,马和来到镇南郑姓养父家生活之后,“遂袭其姓”,改姓为郑和;郑和被掳在镇南,不在昆阳!这是南华郑和研究者给出的一个结论。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82年3月,蓝玉、沐英率军经楚雄进攻大理,在镇南掳走了郑和。1383年(洪武十六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回京(沐英镇守云南),将郑和等一批元朝统治者的继位人带到了南京加于管控,后来被皇帝重用。当年从云南被沐英掳往南京的这些人中,至今有史料可查的有郑和、洪保、杨庆等人,均为元朝地方官位的世袭者。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去,人们只知道杨庆是明朝前期一位位高权重,官至四品的大太监,大航海家,并不知道他是哪里人?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5年10月13日,在南京市江宁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德学院校区盖教职工宿舍时,挖掘出一座明代古墓,经市博物馆考古队员发掘。墓主尸骨无存,陪葬品只有烛台、长明缸、水罐等寥寥数件。最重要的是在墓穴中出土了一合墓志,两块志版保存完好,解读后得知墓主人为云南楚雄州姚安人杨庆。巧的是,此杨庆是随郑和一起七下西洋的航海家,负责航海时的后勤保障。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d2.jpg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可以确定,1383年,与郑和一起被沐英掳往南京的,除大理州的洪保外,还有邻县姚安的杨庆。他们后来都成了服务燕王朱棣的太监,并受到皇帝朱棣的重用,加官进爵,建功立业,在史册中留下芳名。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庆的墓志铭曰:杨氏之先,爪出南淇。历世显贵,簪绂蝉联。父曰寿奴,万户姚安。母曰赵氏,德容克完。是生我公,际会云龙。发始垂髻,入侍皇宫。出入内庭,谨密志诚。圣情欣悦,赐以“庆”名。抵奉天戈,克平内难。厥功居多,恩升太监。扈驾北征,再镇永平。胡人远遁,赫有声名,上念其劳,复怜其旧。重惟南京,命公镇守……志铭说杨庆生于姚安,其父杨寿奴,庆是皇帝赐名。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郑和有一个哥哥,叫马文铭,还有四个妹妹,明军对他们都没怎么样,而唯独抓走了躲藏在镇南养父家的郑和。这是因为郑和父亲米里金是元朝统治滇池一带的地方官(滇阳侯),郑和聪明,世袭父亲官位,也是一位小滇阳侯。杨庆、洪保也是“历世显贵”的地方官后代,沐英为了彻底铲除元朝残余势力,把这些年幼的官位继承人掳往南京,加以控制甚至阉割,就不足为奇了。据夏燮《明通鉴》卷7记载,蓝玉、傅友德班师回京,押解了包括郑和、杨庆、洪保在内的318名儿童到南京(高岱《鸿猷录》记载为3118人),他们全是元梁王统治下的酋长子女。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d3.jpg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杨庆的墓志铭来看,郑和、洪保及杨庆的经历如出一辙:三人都是元朝统治者的继位人,在明太祖朱元璋平定云南时,被沐英在镇南、大理、姚州俘获。年幼的他们一同押往南京被阉成为太监,又都同为北方的燕王朱棣服务,又因战功卓著而被提携,委以重任,并被皇帝赐名。杨庆墓志铭记载,杨庆的“庆”名是朱棣皇帝赐予。而史学界也有人说郑和的郑姓是皇帝朱棣赐予,但一个是赐姓一个是赐名,能否有人来论证一下皇帝的这种赐名赐姓的史实性。我们镇南(今南华县)有数十篇考证文章驳诉了这种说法,认为郑和的郑姓是随镇南养父郑姓更符合逻辑,读者不妨找来读一读。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郑和于宣德八年(1433年)4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时年62岁。杨庆是宣德五年(1430年)病逝,寿年64岁。杨庆大郑和3岁,洪保大郑和1岁。杨庆墓葬于牛首山郑和墓的南方山岗上,与郑和墓距离并不遥远。从杨庆墓葬中并无尸骨这点来看,他可能与郑和一样,也是在航海途中过世的,是衣冠冢。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华与姚安两县相邻,竟然在同一时期出现郑和、杨庆两个大太监、大航海家。关于郑和与镇南,我已写过三万多字的文章,在此我不再赘述。杨庆官至正四品,即南京守备内卫都知监(相当于今天北京卫戍总司令),负责朱棣皇帝的内卫安全保卫工作,曾参加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负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后勤保障和物资供应。巩珍所著、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西洋番国志》两处记录了杨庆等宦官前往忽鲁姆斯等国公干的经过:其一,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初十日,“敕太监杨庆等往西洋忽鲁姆斯等国公干,合用各色伫丝纱棉等物,并给赐各番王人等伫丝等件。敕至,即令各该衙门照依原定数目支给。仍令各门官仔细点检放出,毋得纤毫透漏。”其二,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初四日,“敕南京守备太监杨庆、罗智、唐观,大使袁诚,今命太监郑和等往西洋忽鲁姆斯等国公干……敕至,尔等即照数放支与太监郑和、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监洪保等关领前去应用,不许稽缓。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d4.jpg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庆与郑和一样,在姚安和南华地方史志上均未留下丁点文字记载,这一点都不奇怪。关于郑和七下西洋,历史上官方并无太多表彰,在史料中似乎有所隐讳,以至给研究郑和带来不少困难。我读到过一些相对负面的信息: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日志和相关档案,是被官方下令秘密销毁的。说郑和七下西洋,花了那么多银子,还死了那么多人,若让后人知道,会引来责骂;甚至说那些外国使节来访,也是郑和为讨明成祖的欢心而被挟持来访的……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郑和、杨庆都是太监,太监这一角色在人们眼中是负面的,文字多不愿提及。三是南华第一部志书《镇南州志》是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浙江进士陈元修的,姚安的志书也是在这一时期编纂的,离郑和、杨庆等人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已过去三百多年,时代远久,故没有在志书里记载这很正常。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到这里,我们再说说镇南州城的建筑年代。因为镇南文献之祖陈元进士编的镇南州第一部志书——《镇南州志》中十余处说到“州城如船”(镇南州城像一艘大船),言这凿凿,这是我们至今从古籍中找到,并似乎镇南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证据,但又没有明确说明“州城如船”是为了纪念郑和。另,镇南州的四道城门也值得我们研究。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d5.jpg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镇南州城由知州尹为宪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即公元1615年,也就是说这个“州城如船”是在郑和下西洋200多年后才修建的。200多年过去了,许多事已无从考证,但把一座州城修建成船形,并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一代一代流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但似乎又可以理解。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二,假如郑和4岁时被父亲马哈只送到镇南避难成立,时间是1375年,那么郑和生活的地方应该是在镇南州城东二里的和子城,即今天的土城,而非后来的镇南州城。我看一些人误认为郑和是居住在镇南州城西街上。两百多年前的事,没有文字记载,又无从考证,《镇南州志》的编纂者断然不会写明“州城如船”是怎么一回事,但已作了客观记述,为我们后人研究郑和提供了宝贵线索。ybJ伟德平台(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 巩珍著,《西洋番国志》[M] 上海中华书局,ISBN 7-101-02025-9/K.887
2. 李天永,普显宏,云南南华为航海家郑和故里考,《郑和研究》[J],2013-01-28
3. 戴国斌,明代航海家杨庆初识,《楚州今古》[J],2014-01-25

原载:《郑和研究》2015年第4期,《楚雄社科论坛》2016年第2期。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
Baidu
韦德体彩官网国外网站